《輔導員》雜志記者 韓冬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洪克非
在云霧繚繞的天門山腳下,有這樣一名少先隊輔導員,她用愛與責任編織著留守兒童的成長夢,用執著與智慧點亮了無數少先隊員的心靈之光。她就是湖南省張家界天門小學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張海燕。25年的教育生涯中,張海燕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湖南省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等諸多榮譽,并在2025年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面對鮮花與掌聲,她總是謙遜地說:“榮譽不是屬于我個人的。”
叩開緊閉的心門
張家界天門小學被稱為“城市中的留守學校”。在這里,70%的孩子在成長中缺失了父母的陪伴。他們像折翼的小鳥,將自己的內心緊緊封閉。張海燕深知,要想走進孩子們的世界,必須先走進他們的家。于是,家訪便成了她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在她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她1000余次跋涉、走進700余戶學生家庭家訪、結對幫扶42名學生的溫暖印記。記得第一次踏入學生平平(化名)家時,斑駁的土墻、年邁老人布滿皺紋的臉龐,讓張海燕紅了眼眶。回去后,張海燕始終放心不下。經過一番考慮,她決定伸出援手。此后,張海燕一次次往返于學校與平平家之間。在她的努力下,學校出資幫助平平家修繕房屋,校領導慷慨解囊幫助這個家庭開店。當小店的招牌掛起,當平平眼中重新閃爍出希望的光芒時,張海燕知道,自己的堅持有了意義。
在張海燕看來,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用生命溫暖生命。遇到困難家庭,她毫不猶豫地自掏腰包;為了給孩子們爭取更多幫助,她四處奔走,聯系社會愛心人士……多年來,她先后為超過200名留守兒童募集資金近70萬元,個人捐款超10萬元。很多接受過她資助的孩子,已把她當作媽媽。一聲聲稚嫩的呼喚,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是對她最好的褒獎。
讓每一顆童心都有棲息之所
“張老師,我可以和您說說心里話嗎?”“好呀,我們聊聊!”在張海燕創辦的“知心屋”里,這樣的對話時常響起。張海燕明白,留守兒童的內心深處,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與傷痛,而他們需要一個傾訴的地方。于是,她創辦了“知心屋”,和一群輔導員老師一起,為孩子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有一次,10歲的然然(化名)在游戲沙盤中默默搭建起一座醫院。當張海燕輕聲詢問時,然然的淚水奪眶而出。原來,醫院承載著她對父親離世的痛苦回憶。在此后的日子里,張海燕用課間、午休時間陪伴然然,傾聽她的心聲,給予她鼓勵與支持。一段時間后,這個曾經沉默寡言的小女孩像變了個人,開朗了不少。“知心屋”就像一座溫暖的燈塔,為迷失方向的孩子照亮心靈的歸途。在這里,孩子們放下防備,敞開心扉;在這里,張海燕用愛與理解,為孩子們驅散陰霾,帶來希望。“愛是長期的陪伴和傾聽。”學校有很多學生常年住校,為了更好地照顧他們,張海燕經常與他們同吃同住。她還創建了“留守兒童之家”,發起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中心”。每天不論忙到多晚,她都會抽空記錄好他們的細微變化。不知不覺,孩子們也把張海燕當成了自己的“知心媽媽”。
點燃夢想的火種
張海燕不僅是孩子們的“知心媽媽”,更是他們健康成長的引路人。“讓我們用小提琴奏響夢想的樂章!”在張海燕的倡導下,學校“小提琴特色班”成立了。她帶領50余名學生,從最基礎的識譜、持琴開始,利用課余時間刻苦練習。轉眼6年時光過去,孩子們從一開始對音樂懵懂無知,到能夠熟練演奏高難度小提琴曲目,悠揚的琴聲里,飽含張海燕的教導、陪伴與鼓勵。作為學校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張海燕積極用豐富多樣的活動,為隊員們搭建成長的舞臺。在“學雷鋒,講故事”活動中,隊員們學習傳承雷鋒精神;在清明祭掃活動中,隊員們感悟致敬革命先烈的精神品格;在體育藝術節、讀書節等活動中,隊員們不僅鍛煉了綜合能力,更收獲了自信與成長。
張海燕先后兩次被聘為“全國紅領巾巡講團”講師,在全國開展157場黨史宣講,聆聽人數超5000人。張家界天門小學少先隊先后獲得湖南省優秀少先隊集體、全國優秀少先隊集體等榮譽。“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少先隊工作。我一路播種,直到看見雨后的新芽、成蔭的楊柳、甜美的碩果,我便更加堅定地朝著光明的前方,邁步向前。”張海燕如是說。從家訪路上的堅定腳步,到“知心屋”中的溫柔傾聽,再到少先隊活動中的悉心引領,她用20余載的堅守,書寫著對少先隊事業的熱忱;用無私的愛,為留守兒童守候心靈的溫暖。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d-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