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7時,陜鋼集團漢鋼公司公輔中心電氣作業區作業長李新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半小時巡查完主站關鍵設備后,他又匆忙回到監測室,在電力系統后臺盯著各項數據。
“當前正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期,我要帶領團隊打造智慧化運維平臺。”他說。多年來,李新軍以螺絲刀為筆、電路圖為紙,用專注與智慧馴服無形的電流,用青春譜寫鋼鐵產業樂章,今年獲得了三秦工匠榮譽稱號。
“要實干”
2010年,從陜西科技大學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的李新軍走進漢鋼公司大門,開啟了作為一名電工的職業生涯。
當再次提起15年前剛進廠時的感受,李新軍連連說了幾次“雙無人士”——既無經驗,也無技術。面對現場復雜的環境和獨立作業時的惶恐,他萌生了退縮的念頭。
“娃呀,第一顆扣難系,第一步路難走,再堅持堅持吧。”師傅言辭懇切,語重心長,拉不下面子的李新軍只好暫時收起逃避的想法,跟著師傅“混日子”。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混”的過程中,他會被老一輩電力人身上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品質所打動。“不走了!”
站在高爐出鐵場,聽著轟鳴的機器聲,看著眼前金色的鐵水如巨浪般翻涌,李新軍內心澎湃了千萬次——這龐大的機器,這宏大的生產場景,居然由一股股小小的電流支撐。這時,他終于正視自己的職業,意識到了“電氣”二字所承載的分量。“學電工維修!”
實干出實績,腳踏實地方能行穩致遠。“想通了”的李新軍一頭扎進了工作中,從設備基礎安裝到系統調試,從系統運維到優化升級,他都認真對待,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知識點。
彼時,不起眼的角落,一個未來的“三秦工匠”正茁壯成長。
“要學習”
你心中的一線工人是什么樣?李新軍的回答是:“既能手握螺絲刀辛勤勞作,又能解難題、發論文、編教材、獲專利。”
采訪當日,李新軍從抽屜里拿出來一厚沓資料,興奮地向記者介紹:“這是跟學校聯合編撰的教材《PLC應用教程》,馬上出版了。”“這些是收錄到知網的論文,有20來篇,涉及運維與管理、設備改造與優化等。”……
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工人,是李新軍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
“生產現場就是最好的課堂。”檢修時,他仔細觀察著每一個電器元件,專注地盯著檢測儀器,在控制柜前經常一蹲就是幾小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他會記錄在冊,抽空找師傅“取經”。他還制定了一個長期學習計劃,2022年被西北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錄取。
2018年,電力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襲來,李新軍敏銳感知到趨勢,帶著學到的本領投身其中,成為公司變革的先鋒。
面對30余座變電站形成的“信息孤島”困境,他挺身而出,帶領團隊啟動“智慧運維”攻堅行動。推行一專多能和數智化運維模式,實現生產系統從分散控制向集成化、智能化控制的轉型。
“要創新”
隨著技術熟練、經驗積累,李新軍開始有勇氣、有能力直面更多復雜的情況。
組織實施智慧化變電站、氣柜可視化改造等項目,相關技術成果斬獲國家專利與行業獎項;數字化運維、SVG無功動態補償、局放監測與變頻改造等一系列創新舉措,使得傳統變電站變身“智慧能源管家”,電力供應穩定性大幅躍升……
從業15年來,李新軍累計攻克36項技術難題,平均每年2.4項,創效1900余萬元。這背后,離不開“創新”這一關鍵詞。
“精準解難題,訣竅在苦練。創新無捷徑,踐行是唯一。”這首自創小詩里,藏著李新軍的創新密碼——通過不斷踐行,將工匠精神鍛造成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高級技師,陜西產業工匠人才,獲得市級以上榮譽10余項……這些成就與榮譽,是對他勇于創新的嘉獎。
從初出茅廬的“雙無人士”到三秦工匠,李新軍的成長軌跡,是新時代產業工人奮斗的縮影,更是對“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精神的生動詮釋。“我的目標是早日實現電力系統智慧化,為鋼鐵事業高質量發展出份力。”他說。
(陜西工人報全媒體記者 張代棣)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d-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