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驅蚊
記得小時候每年到端午節,祖母便從野外割來大把大把的艾蒿,攤在門口道場曬干后,每二三十根艾蒿扎成一把,存放在柴房里。一整個夏天,都要用到它們來熏蚊子。
每至傍晚,我總見祖母先取來一把艾蒿放在煮晚飯的灶膛點燃。起初還是一縷細煙,不多時,煙勢漸濃,祖母趕緊從灶房開始,走遍家里的每一個房間。祖母一邊弓腰慢移腳步,一邊來回劃動燃著的艾蒿把。艾煙的氣味初聞是辛香的,像把野外的日月精華都壓縮進一縷煙中,好聞得不得了,令人神清氣爽;等煙霧濃了,便滲出微苦的藥氣和叫人流眼水的辣味。祖母有時走著走著,終究憋不住咳嗽起來,我在一旁喊她趕緊丟下蒿把,她倒流著眼淚笑起來:“艾煙熏一熏,蚊蟲不上身;艾煙熏起來,吸血鬼倒一片呵……”
還真是的,祖母手中的蒿把每觸及一個地方,都會“嗡”地驚飛起一大把蚊子來,暈頭暈腦亂飛一通,最終倒斃地上,沒熏死的,朝屋外逃之夭夭。我們接下來,可以安靜地吃一頓晚飯,祖母則把艾蒿燃著的一頭放在飯桌附近的一只廢舊鐵臉盆上,把灰燼接住。艾蒿灰燼真是一道好肥料,我們家隔幾天就可把一臉盆草木灰撒菜園肥菜。
飯后,我們一家人就坐在這只鐵臉盆旁嘮家常。艾蒿這時是陰燃著的,沒有明火,只有細細的煙,在屋內裊裊游動。鼻翼一張一翕間,全是好聞的艾香味。這味道對蚊蟲卻是警示,使它們聞味而遁逃。
我們小孩子在傍晚時分就已搓好澡,如果這天下雨或天氣不很熱,我們在大人飯后的侃談中馬上睡意襲來。祖母或母親就會提起艾蒿走進房里,又是各處使勁劃動,細煙再次被放大,煙勢霸道地將臥房填滿,祖母或母親喊:“快上床去!”我和弟弟滾進蚊帳里,滿頭滿腦被艾煙腌漬了,酣然入夢。
更多的夏日晚飯后,是要搬竹床去外面乘涼。往外搬竹床的同時,祖母又取來一把大的艾蒿點燃,在竹床旁來回劃動。她的動作似乎比在屋內更放肆、更激烈,艾莖一下“嗶嗶剝剝”燒起來,黑煙沖天,門口道場一時黑得影影綽綽,一只只蚊子倉皇逃竄,逃不及的就抽搐著跌進煙霧里死去。我和弟弟盡管被煙嗆得流淚,依然直拍手稱快。
祖母這才在上風頭丟下艾蒿,去屋里忙她的事去了。我知道祖母又要燒起今天的第三回艾,放在我家后院里,好讓祖父和父親在這兒洗浴。后院靠著后山,蚊蟲更多,咬起人來兇猛無比。
總要到晚上九點后,我家竹床上才會躺滿人。白天的熱氣還在,祖母和母親喜歡大搖蒲扇取風。家里未燃完的艾蒿這時也移到外面來了,兩三把艾蒿齊發力,煙霧會懸在道場半空,如同罩起的天然軟蚊帳。在蚊香尚未普及的年代,人們用這土方法在夏夜圈出一方凈地來。
最后一把艾蒿燃盡,夜已深沉,露水也下來了。我們一家人帶著滿身涼氣,回屋睡覺。昔日每個乘涼夏夜都是這樣過來的。
家鄉有農諺:“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煙熏火燎,蚊蟲不來。”說的正是用艾蒿驅蚊的習俗。
如今各種滅蚊器應有盡有,家家戶戶都有了電扇空調,戶外納涼似乎滅跡。人們都習慣躲在屋里使用現代化成果驅蚊、吹電動的風,想想那年月里用艾蒿驅蚊乘涼真是節能環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