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師”來了,一場有關“希望”的雙向奔赴
新職業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產業需求。今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公示,新增養老服務師職業。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這一職業需求巨大。養老服務師復合性與高專業性的特質,使其不再僅僅是老人生活的照料者和輔助者,而成了集需求分析者、方案制定者、質量管理者和服務指導者于一身的老年生活管家。(見7月1日《中國青年報》)
養老服務師這一新職業的誕生,既承載著老年群體對專業照護的殷切期盼,也為勞動力市場開辟了就業新航道。在這場供需兩端的“希望”奔赴中,養老服務師的職業化進程正成為破解養老難題、激活就業活力的關鍵鑰匙。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3.1億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超過4400萬人,養老護理員缺口高達千萬人。傳統養老模式難以滿足多元化需求:居家養老缺乏規劃,機構養老資源緊張,社區服務相對碎片化。在此背景下,養老服務師以“全科顧問”身份介入,通過綜合需求評估、定制養老方案、監督服務質量,為老人提供身心兼顧的系統性照護,這種從“被動照料”到“主動規劃”的轉變,是許多老年人內心的深切呼喚。
與此同時,養老服務師的職業化也為勞動者搭建了體面就業的階梯,或將重新錨定相關崗位的勞動價值與薪酬體系。當技能等級與收入掛鉤,當培訓考核成為專業成長的階梯,或將吸引更多勞動者加入這一職業群體。這為外來務工者、中年轉崗群體等提供了穩定就業的可能,更吸引著年輕人將目光投向這片前景廣闊的藍海。
眼下,推動這場雙向奔赴,關鍵在于政策層面的精準施策。首先,需求側需“量需定制”,建立與老齡化進程匹配的教育培訓體系。目前,相關部門已啟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但還需細化標準,將醫療護理、心理輔導、適老化設計等多元技能納入培訓模塊,培育復合型人才。其次,供給側需“削除堵點”,通過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養老服務組織擴大供給,同時完善養老津貼與護理保險制度,讓老年人放心地進行養老消費。此外,構建“政府+機構+社區”的協同網絡,讓養老服務師在區域養老中心、社區驛站等場景扎根,實現服務觸手可及。
這場奔赴的終極目標,是構建養老服務的良性生態——老年人得以在專業照護中安享晚年,勞動者得以在體面勞動中實現價值,社會則在供需匹配中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托舉起億萬家庭與勞動者的希望,寫好“老有所養”的溫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