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聲音
◇讓網暴者付出應有代價
近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對劉學州被網暴致死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兩名網絡大V的言論構成名譽侵權,判決其賠禮道歉,并賠償兩原告精神損害賠償、維權費共計5.7萬元。
《北京日報》客戶端評論說,彼時的網暴者當然不只這兩人,但對于傳播量更大的違法行為進行追責,是對公平正義的彰顯,也是在為受害者討回公道。治理網暴的關鍵,正是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以案釋法,讓公眾看到網暴者定會付出應有代價。讓公序良俗穿透算法,建立預警機制,對輿情動態及用戶投訴及時反饋,也是平臺的應盡之責。
◇總被“偷偷扣款”,自動續訂便利了誰
如今,越來越多人通過手機訂閱會員服務,但也有不少人抱怨曾在不知情或遺忘的情況下被自動續訂“偷偷扣款”。
《經濟日報》評論說,自動續訂使消費者進入一個較少思考、更多自動化的決策過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體驗。一些平臺還設計了繁瑣的退訂程序,自動續訂卻可一鍵實現。消費者面臨價格錯覺、退訂難等問題,事實上影響了平臺的口碑和長期信譽。為此,平臺要通過改善機制設計、優化續訂程序更好地為消費者帶來便利。有關部門需及時介入,以維系健康的消費環境和良好的市場秩序。
◇不能讓直播間成為偽進口食品“大賣場”
國外羊奶粉竟是國產燕麥粉?通過虛構產地、濫用外文標簽、模糊產品類別的造假行為,正依托直播帶貨的流量紅利,編織起一條隱秘的灰色產業鏈條。
《羊城晚報》評論說,消費者購買跨境電商進口產品,難以追溯產品鏈路,而電商平臺則完全可以通過完善商品上架規則來從源頭進行把關。除此之外,關于一些進口商品在國內的銷售規范也該與時俱進。從監管部門到相關平臺都應給予更多重視,真正通過完善把關機制,讓進口商品熱轉化為更有質量保障的消費活力。(嘉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