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低碳生活
技術改變了現在的日子。東西都有兩面,方便是方便,可人好像也變懶了。
我買車有十多年了,可越來越不愛開。上班那會兒正是高峰期,路上堵得死死的,車半天挪不了幾步。好不容易蹭到單位門口,保安常擺手不讓進——里頭沒地兒了。我搖下車窗問停哪兒,他指指外面收費的停車場。停一天得24元,一個月光停車費就500多元,加上油錢,小1000元就沒了,想想真不劃算。
同事小李有招兒,他每天提早一小時出門,下班也晚走一小時,說是能避開高峰,車位也好找。可我覺得這太耗時間,人也不自在。后來看單位不少年輕人騎自行車上下班,挺利索,我也動了心,便把多年不用的自行車擦拭干凈,蹬著車穿街走巷,到單位比開車還快些!騎了一段日子,不光路上省心,身子骨也覺得輕快了,像活動開了。
打那以后,自行車就成了我的腿。這習慣不知不覺堅持了5年多。省下的油錢和停車費,算下來不少,正好給生活在農村的87歲老母親添點生活費。
只要天氣好,每天黃昏我都習慣在小區門前的典農河邊散步,每次都要經過生態公園,我總愛在廚余垃圾回收站那兒停一下。看著咖啡渣、爛菜葉、果皮倒進大桶,工作人員說,過上兩三個月,這些“廢料”就能變成黑黑的好肥料。這讓我想起自家陽臺上的小菜圃,用這肥種的幾棵蔥和幾把生菜,長得綠油油的。有時還能把它們拿到社區的共享廚房,跟鄰居們換點他們種的黃瓜、小番茄。這循環,挺好。
夏天最難熬,家里悶熱得像蒸籠。有一回實在熱得不行,開了空調。涼快沒多久,“啪嗒”一聲,外面跳閘了,冷氣停了。沒辦法,推開窗戶,找出家里的老蒲扇,又把角落里那個竹筒抱枕搬出來,靠著它坐在竹椅子上。起初還是燥熱,扇子搖得胳膊酸。慢慢地,窗外的風溜進來,身上的汗一點點被風帶走。那種自然風吹著的涼快,溫潤潤地裹著人,比空調那硬邦邦的冷氣舒服多了。等到天黑透了,暑氣散盡,我竟在涼席上睡了個安穩覺。第二天起來,渾身清爽,精神頭也足。原來最舒服的涼快,是老天的恩賜,不是電表上那跳得飛快的數字催出來的。
夏天衣裳薄,背心短褲幾乎天天換。要是都攢著用洗衣機洗,費水又費電,我常常順手就在洗臉池里搓洗了。肥皂揉一揉,清水過兩遍,擰干晾起來,干凈又省事。洗完衣服的水不浪費,留著沖廁所或者澆陽臺那幾盆花,正好。家里的淘米水、洗菜水,也找個桶攢起來,澆花沖地都行。日子久了,真覺得浪費一滴水都可惜。
舊東西也盡量接著用。穿破的純棉T恤,剪剪就是好用的抹布,吸水又去臟;買東西的結實包裝袋,疊好收著,下次還能用。連點外賣都少了,倒不是不想吃,是覺得那些塑料盒、塑料袋堆著實在礙眼,不如自己在家下碗面條,簡單省事,還沒那么多麻煩。
這么省著過,起初也許是圖省錢、圖方便,可時間長了,倒成了習慣,成了日子的一部分。少開了車,少用了空調,少開了洗衣機,省下的不只是錢,好像連呼吸都輕快了??纯措娰M單上的數字小了,水龍頭開得小了,陽臺上的菜綠著,心里頭就安穩。尤其想到省下的錢能讓老母親手頭松快點,那份踏實,比什么都強。生活嘛,有時候要慢一點,簡單一點,少靠點機器,多親近點自然,身體輕快了,心也跟著松快。河邊的風,吹在臉上,帶著水汽,涼絲絲的,這是我過日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