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興產業到未來產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速融合
【活力中國調研行】創新,讓古都北京煥發新活力
“不是我們多厲害,是中國工業了不起。”日前,當《工人日報》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位于北京市順義區的理想汽車北京生產基地,該公司第一產品線總裁湯靖介紹起“在云端”的生產時,直截了當地說。
得益于中國工業高速發展,除擁有全自動生產線、機器人這些先進制造工廠的“標配”外,理想汽車更依靠Li-MOS系統,即公司全棧自研的智能制造操作系統,實現了全鏈路數字化管控,讓車間里的每臺車從排產到下線,都擁有自己的“檔案”。
汽車產業是北京制造業第一大產業,2024年北京汽車與交通產業實現產值超過44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5%。“十四五”以來,北京布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生態,發展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堅持推動傳統車企轉型升級與引入新勢力,堅持技術創新和場景拓展,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北京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如今,在全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高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道路上,北京穩步前行。
“航天+”迸發活力
太空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要發揮中國工業優勢,與產業鏈攜手前行,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突圍。”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銀河航天(北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時,該公司首席科學家張世杰告訴記者。
銀河航天是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第一家獨角獸公司,已成功發射了自主研制的25顆衛星。
“商業航天是技術含量高、富含創新驅動的產業。”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劉暢說,商業航天民營企業發展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用更靈活、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模式,利用社會資本,面向商業服務。在政策紅利、技術突破與資本涌入的驅動下,不僅帶來很多顛覆性的技術和科技創新,還輻射帶動多個產業。
“我們充分利用中國工業體系開拓商業化供應鏈,合作企業已經從最初的100多家拓展到1300余家,半數以上是民營企業。”公司供應鏈與商務總監黃志德介紹,通過遷移衛星制造生產加工能力,供應鏈企業實現了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開辟了新的業務線。“我們是帶著產業鏈一起攀爬技術高坡。”
工業化賦能衛星批產,“航天+”正在迸發出新的活力,商業航天從業者們正在用開放思維培育產業生態,加速技術與產業融合。目前,在北京,聚集著超300家商業航天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產業規模超2600億元,涵蓋了運載火箭、衛星制造、地面站及終端設備、衛星應用服務全產業鏈。
快步搶跑未來賽道
在走向星辰大海的同時,北京也積極探尋大腦的奧秘,進入微生物的奇妙世界,卡位前沿技術,搶跑未來賽道。
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記者了解到,今年3月,由該所聯合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北腦一號”智能腦機系統已進入臨床驗證階段,我國在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上,成為全球第二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國家。
“首例脊髓損傷四肢截癱患者,除能夠用意念控制機械手臂外,植入的系統還幫助其上肢肌力顯著恢復提升。”芯智達業務發展總監李園介紹說,另外還有4例患者完成手術植入,術后恢復良好。“意念控制行動”,這種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就這樣呈現在現實世界里。
作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通過設計改造生物系統,推動傳統制造業向綠色低碳轉型。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微元合成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正在這個領域里大展身手。
阿洛酮糖,是一種口感接近蔗糖、熱量卻幾乎沒有的天然稀少健康糖,作為代糖產品,由于其生產成本高,很難走進尋常百姓家。“我們通過基因編輯等改造程序,把微生物細胞變成‘超級工廠’,讓這些‘細胞工廠’直接‘吞食’葡萄糖,生成阿洛酮糖,生產成本直降50%。目前,已經向國家進行新食品原料申報。”該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劉波介紹。
“合成生物制造最大的優勢,就是解決化工生產高能耗、高污染,農業種植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劉波說。
“北京服務”推助成果涌現
有研究認為,在數據與智能驅動的科研范式主導下,未來科學和技術突破將更加依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目前,北京市懷柔區已經成為全球科技設施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記者來到懷柔科學城時,有關人士介紹,懷柔科學城擁有37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平臺,科技設施累計向全球開放機時超123萬小時,累計產出重大成果329項、突破“卡脖子”技術51項,為北京市持續強化原始創新策源能力提供了堅實的根基和底座。
為了扶持相關產業發展,北京市不斷出臺政策,助力企業搶跑卡位相關賽道。比如,近兩年,為發展腦機接口、合成生物這兩個全球熱點前沿未來產業,制定專門行動計劃,出臺具體支持措施,昌平區還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制造產業。
為強化對企服務力度,北京市政府以首善標準的“北京服務”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近5年來連續實施營商環境務實舉措超過1500項,不斷完善企業“服務包”、服務管家機制,北京市國高新、國家級專精特新及獨角獸企業數量領跑全國。